中華民國寧瑪巴白玉祥丘達吉林佛學會∼白玉佛學會高雄中心   http://www.palyul-center.org.tw
主題:【 轉苦樂為菩提道修持的要訣(二) 】

轉苦樂為菩提道修持的要訣()

第三世多竹千法王 晉美丹貝尼瑪(Third DodrupchenJigme Tenpe Nyima)

 

 

(續上期)

二、轉快樂為菩提道修持的要訣

()依世俗諦轉樂為道

如果你的心為快樂的環境與事務所左右,你會變得驕傲,自大與自滿。而這些將成為你菩提道上的障礙。但是,要不為順境所動,是件不容易的事。帕當巴曾說:「人們能忍受巨大的痛苦,卻經不住一丁點的快樂。」

 

因此,我們要思維各種快樂及其來源,是無常且充滿痛苦的。儘可能地發展出對它們的出離心,並留意自己不經意的動作。

 

再一次地,你要這麼想:「所有世間上的財富及種種享樂,都沒有實質的內涵,且隱藏著苦因。雖然如此但是它們也可能有一些價值,誠如諸佛所說:「如果一個人為痛苦所擾而失去自由,那他將很難成佛;但是,如果他是安樂的話,成佛更是件容易的事。

 

能在順境中修學佛法,是我極大的福報。現在,我要利用這順境與福報來換取佛法的修持,且在修持佛法中,安樂將不斷地生起。我要讓修持佛法與順境安樂這兩者之間,互為助伴。否則,就會像是以木鍋來煮開水般,勞而無果。」因此,你必須將順境安樂與佛法緊密結合,以達到人生最重要的目標。龍樹菩薩亦持此見地。

 

倘若你在快樂的時候,不認得它。那麼你的快樂便無法成為修持佛法上的助伴。甚而,你的暇滿人身將在期望外在的快樂中虛度。因此,你應利用以上所述法要來訓練自己,而獲得滿足的悅樂。

 

雖然還有其他方式可用來轉樂為道,諸如"修持菩提心的口訣""感念上師三寶的慈攝"等,但以目前情況而言,這些便已足夠了。

 

再者,與在轉苦為道時相同,你必須在獨居處,交替地修持淨障與集資法門。

 

()依勝義諦轉樂為道

你可依照先前轉苦為道的勝義觀察法要,同樣地用來轉樂為道。

 

 

結論

倘若你因逆境所帶來的憂惱而無法修持佛法,或因順境而快樂得無法修持佛法,那麼你將永遠沒有機會修持佛法。所以在落實佛法的修持上,沒有比這種修持重要的了。

 

如你修持此法要,則無論是身居何處,在關房或城市;無論身旁有何種朋友,好的或是壞的;無論身處何種環境,貧或富、順或逆;無論聽到何種評語,褒或貶、好或壞,你都不再害怕它們傷得了你。所以這種訓練被稱作「獅子般的訓練」。

 

屆時,你的心將是安逸而輕鬆,你的態度必然純淨,且你最後的成就也必定是卓越不凡的。即使你的肉身是居於穢土,但你的心卻能如淨土中的菩薩般,享受不可思議的悅樂。誠如嘻當派的善知識說;「藉由這種訓練,則快樂得以適宜地掌控,痛苦得以蘇息。如你獨處,它可成你憂傷之良伴;如你生病,它將為你療原。」

 

冶金匠用不斷地熔化金塊,用水洗濯的方式來淨化調軟黃金。修心亦復如是;如果我們用轉樂為道來增進我們修學佛法的熱忱,及轉苦為道來淨化我們的心,那我們將很快且容易地進入三摩地,而依此完成我們的願望。

 

我可了解到這種修持法門是圓滿操守的基礎---戒律最深奧的教授。因為,它使你不執著快樂,如此出離的特殊戒律基礎得以建立。不僅如此,它使你在痛苦時能免於憂惱,而使你的戒行純潔無瑕。古德有云:「布施是戒律的基礎,而忍辱淨化戒律。

 

如你依此而修,則當你提升到更高的道地時,你便會有如下的了悟:

 

菩薩證悟到萬法皆是幻化不實的

他們視於輪迴中投生,就像是進入賞心悅目的花園般

因此,無論是面臨順境或是逆境

他們在心境上,不會掉入執著與憂惱的陷阱中

 

我們可以舉佛陀的本生傳中的一些事蹟,來作佐證:在佛陀證得無上正覺之前,他不以王位為樂而棄之如草芥,在尼連禪河旁苦修,卻也不以之為苦,這顯示了苦樂一味的態度,是他成無上正覺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在佛陀證得無上佛果之後,一方面,世間國王及所有天神皆對他行頭面接足禮;另一方面,波臘伐迦婆羅門用上百種指控來毀謗他,且婆羅門女以向外宣稱佛陀與她有染來打擊他。在阿尼達他王境內,佛陀以腐壞的馬糧為食,度過三個月。雖然經歷過這些,但佛陀的心,始終不為種種興奮與沮喪之事所移,就像須彌山般,不為風所動。這顯示出,為了利益眾生,此苦樂一味的態度也是必備的條件

 

結語

這個教授如由像噶當派大師般,曾有過"不因痛苦而哭泣""快樂生起時,能發展出堅定的出離心"經驗的人來講授,是十分恰當的。如像我這般的人來教授,我擔心我自己的舌頭會輕視我。但是,為了能達成世間八法(註:亦即漢傳佛教中常提到的「八風」,得、失、毀、譽、稱、譏、苦、樂。)一味的態度與習慣,我這窮老頭天北寧瑪寫於多鳥林(吉祥圓滿)

 

作者簡介

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1865-1926)是大伏藏師敦珠林巴(1835-1903,敦珠法王之前世)的兒子。他的上師包括巴楚仁波切、第四世奏遷仁波切、堪布貝瑪多傑米滂仁波切等。

 

在他八歲時,他第一吹對廣大的信眾開示《入菩薩行論》。之後,他以無礙的智慧名聞十方。他曾對他的上師巴楚仁波切承諾,在他一生中要圓滿一百遍的《入菩薩行論》講座。結果,他講授《入菩薩行論》百次以上。此外,他也寫了幾本極富盛名的密續著作,其中包括介紹伏藏法的著作《驚奇海》。

 

第四世的多竹千法王與貝諾法王的法像有幾份神似。事實上,除了法像相似外,他們可視為同一尊佛的不同示現。貝諾法王的特殊根本上師堪布雅嘎,曾談到第一世多竹千杜竹昆桑先翩及第二世多竹千彭措窘涅貝諾法王之轉世。這一點,在Tulku Thondup(多竹千寺四大堪布之一的轉世)所著的Masters of Meditation and Miracles中也有相同的敘述。

(文自白玉法訊第四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