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寧瑪巴白玉祥丘達吉林佛學會∼白玉佛學會高雄中心   http://www.palyul-center.org.tw
主題:【 【誠懇】2008年-瑪瓊祖古的開示 】

【誠懇】2008年-瑪瓊祖古的開示

 

 

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數十寒暑的孜孜營營,不過謀得財、色、名、食、睡的滿足而已,甚至還因此造作惡業,落得生生世世輪迴。「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既得人身、又聞佛法,當珍惜此因緣,當確定這一生最重要的功課是修心、修行,在圓滿世間法當中成就佛道,才是本輕利重的好事啊!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經歷日月,做小戲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輕。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磨大石者,喻於學問精勤勞苦;做小牛者,喻於名聞互相是非。夫為學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識,宜應履行,遠求勝果。方求名譽,驕慢貢高,增長過患。

 

    我們曾經講過修行的次第:親近善知識再來是聞思正法,再來是法次法向,法次法向的第一步就是正知正念。我講一下正念這個意思,就是對於自己的身心狀態很熟悉,對於自己的身、口、意很瞭解、很清楚。這個念有「不忘」之意涵,念是心、意、識都在。正念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能心知肚明,頭腦清楚,心不攀緣。能在每一個當下沒有喜貪、沒有抗拒,看著事情生滅,這樣叫做「念」。

 

念就是對過去的事情,都能夠好好的消化,對過去、現在都能夠正知正念,如實的記住。不要說,哇!我現在修行,我現在正知正念,然後等一下,剛剛什麼事都忘了,那就不叫正知正念。

 

但你不是記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你不需要所有的事都記得。現代人講話常常言不由衷,不僅講話,眼睛看、耳朵聽,都很不由衷。我們會說別人言不由衷,可是我們自己呢?我們無論聽一句話,說一句話、看一個東西,都要很誠懇。

 

這個誠懇,我們強調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的內心深處。從內心深處出來,你能夠對每一個人都極度的誠懇,你就是在修行了。有這個正念,就是捨的開始,很多東西,都能萬緣放下,一切都能歸零、回到原點。

 

有了正念我們才能活在當下,念在人在,有一種可以重新做人的那種感覺。把過去所學的種種都歸零,都要重新開始。用最謙虛的態度,用那種過去我什麼都沒有學到的態度,來重新學習佛法,那個初發心要正確,我們是為見苦、為離苦,以慈悲喜捨發心而來。修行的初發心如果不對的話,整個修行的路都偏了,路走偏了,就一定要歸零,重新開始。

 

 

    什麼是爛慈悲,就是常常我們對人家好,增加對方的貪瞋痴,而不是要減輕對方貪瞋痴的苦。如何遠離貪瞋痴呢?就是持戒,戒也就是我們講過的遠離不清淨的想法,不清淨的語言,不清淨的行為。甚至我們要遠離惡友,遠離會使我們不好的習氣增加的人,我們遠離的目的,是要幫助減少彼此的苦惱,減少彼此的負擔,減少彼此的貪瞋痴。戒從慚愧心出,完全靠起心動念的發心。戒它原文有德行的意思,是一種品行。是用來自我要求,目的是培養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拿一支戒尺去量別人,說別人沒有持戒。我們說過,講話要有正語,要適合時機,要實在,要對人有幫助,要柔軟、要慈悲。我們以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配合守護六根,尤其是眼根、耳根、意根,做到身、口、意三妙行,﹙尤其是語行﹚。我們有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同樣的,雜念進來,散亂的時候也好,昏沈來時也好,所有的欲、想、念頭都是如此,把它們好好的看一看。

我們去看所有雜念背後都有一種顛倒妄想的相,是一種常、樂、我、淨的相,去看我們所抓取的東西,就會看到我們六根觸境所生的結。一個修行者他會去觀察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不再覺得自己需要擁有什麼,人生才會快樂,不再對這個自我有寄望,我們說念是捨的開始,捨就是念的完成。當我們真的能做每一件事都很由衷,都能打從心底出來之後,我們的欲望會變得很簡單。你的修行如果貪瞋痴一直沒有對治麼你真的是在浪費時間浪費你跟我的時間而己好的今天講到這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