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的轉變 祖古瑪瓊
各位法友吉祥!發心的轉變
按照不同的人群“發心”可分為兩種:普通人的發心和聖賢者的發心。
首先談談普通人的發心,普通人是指社會上那些尚未學佛或初學佛之人,他們每天都會有無數個想法,譬如想錦衣玉食、想財源滾滾、仕途光明,更有甚者,為了自己的成功還想著坑蒙拐騙發財、損人利己做事等想法,他們會不自覺地從內心發出喜愛什麼、希望什麼,想要什麼。比如希望丈夫事業興旺,生意興隆等內容,這些也叫發心,但這是普通人的發心。
事實上,我們每種想法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皆有各自的心理基礎。這個基礎或因貪心、或因嗔心、或因我慢心、或因嫉妒心、或邪知邪見等種種想法而來,而這些心理基礎會引發相應的行為,故叫做凡夫的行為。凡夫的每個行為在完成的過程中,一方面會成就客觀上的事實,比如為謀利去開公司,經過幾十年努力成就一番事業。而在另一方面,這一行為更成就了凡夫心。凡夫的發心是狹隘的,片面的,不究竟的。
我們若想改變凡夫的思想和行為,首先要培養良好的觀念和行為,每次發心和做事都要有正確的發心,那就是廣大的,為利益一切人的想法,而非是為了自己或自己家的想法,然後將這種廣大的發心維持並穩固下來。發心是需要重復進行的,就像我們學打坐一般,打坐必須反復練習才能獲得正確的姿勢和進步,發心的行為也一樣,初期是要故意串習,改變不良習性。有些事情看似簡單,但要做得規範也很不容易。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讓我們的心去接受想做的事情,然後改變自己的壞習氣,最後將修學的內容運用上。改變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有了進步還需要鞏固。因為我們在此之前往往已形成某種習慣性的思想和行為,一旦稍有松懈,馬上會恢復到原有習慣當中。只有在主動改變自己的壞習性時,才會糾正自己的錯誤,作出准確的思想和行為。事實上,我們的行為習慣也代表著心靈的習慣,心靈的習慣創造著我們行為的習慣,彼此是相互的反映。
因此,把凡夫心轉變到菩提心確實需要通過訓練,這種訓練可能需要千萬次的重復,不停的重復才能將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調整到准確的狀態之中。把凡夫心變為慈悲心,由慈悲心上升到菩提心,把凡夫的品質變為聖賢的品質,這就是發心的轉變。聖賢者的發心是廣大而無所求的,是為一切眾生的奉獻犧牲,沒有親怨分別,沒有遠近距離,只有無怨無悔……
因此我們培養正確的發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能生起殊勝的發心,訓練自己具有佛菩薩的品質,開發覺悟的心,那麼也會很快成就佛性。
|